
在实验室里,科学家以“用”为导向,闪存芯片、脑机接口、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等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正在加速推进。行业内,“根企业”正在与藤藤一起成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翻一番,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开展合作,聚焦重点任务,聚焦基础性、前沿性、核心性任务,构建推动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
“十四五”期间,武汉全力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智能融合,助力新生产力建设,展现我国制度强大优势。
近日,湖北珞珈实验室牵头研究h项目“尖刀”技术——“车辆环境状态智能传感器开发及应用示范”取得重大突破。其研发的智能车辆传感器能够准确识别道路上的行人、障碍物以及复杂的环境信息,为智能驾驶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并已在东风汽车实现落地。
珞珈实验室副主任王庆海表示,实验室依托武汉大学多学科优势,整合教授跨学科成果,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形成主导产品,加速成果转化。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武汉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1个,居全国前列;湖北8家实验室产出24项亮点成果;武汉还建成5个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拥有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通过高能创新平台群的系统布局,首颗8英寸硅光薄膜铌酸锂晶片、首颗医学远程科学实验卫星、首颗炸药爆破器等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汉发射。存储芯片、心肌旋转、北斗通信、导航、远程集成等技术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同时,武汉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作为创新主体和资源的聚集者、整合者和催化剂,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引进了70余支领先的科技创新业务团队,聚集了近千名人才,投资了近千项科技成果。运动。
武汉的创新源能力已从单一性向系统性跃升,成为国内外创新增长的重要支柱。科研城市排名从全球第13位跃升至第9位。
“建立跨部门、跨学科的6G创新联盟,打破核心技术壁垒。”在10月14日举行的2025东湖论坛上,知名学者、大学学者、运营商和供应链领袖共同推动。本次活动主办方之一的武汉星地一体化新一代无线通信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采用产业链共建模式,汇聚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力量,打造星地通信产品与北斗信息系统深度融合解决方案,助力武汉占据信息信息产业制高点。现在,双方合作不断深入,构建开放共赢的6G产业生态。
截至目前,武汉已建立11家产业合资企业创新实验室。这些实验室致力于龙头企业,联合97家上下游企业和大专院校,聚集了3700多名科研人员,投入科研经费近90亿元,取得了包括“华中十号”智能数控系统在内的多项重大成果。
“十四五”期间,武汉坚定推进现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成全省国家级省级生产平台2个(7个入选国家级培育名单)。在高端芯片、工业主板、医工跨界、仿人机器人、北斗通信、导航、远程等前沿领域,以及新型医疗器械等领域武汉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重大科技成果,助推产业创新。
产业集群发展也引人注目,武汉光通信设备、光电子器件制造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集成电路等4个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光电信息产业集群迈向万亿级,六大主导产业产值超千亿,商业航天、绿色船舶等产业规模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
“2021年落户武汉,肯定是因为这里的大学、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政府给了我们很多连接资源的机会。”中科凡语负责人李畅表示,他研发的大智能政策模型刚刚通过国家网信办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已深度服务全国100多家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只有推动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加速存储和深度融合,才能构建“创新引领应用,应用引领推动变革”的良性循环。
武汉主动发挥“倡导者”作用,强化科技创新组织作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成立应用开放创新办公室,脱胎于原数字经济部门。负责将政府投资项目转化为应用场景。武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市招商局成立项目实施办公室,为招商项目提供全流程闭环服务,助力阿里巴巴华中总部等重大项目落地生根。
如今,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的主体成分不断强化,懂技术、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T”型行业领军人物全面布局。武汉更有信心抵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十四五”期间,武汉培育研发型企业和企业研发中心1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66万多家,是2020年的2.66倍。培育工程深入实施,城市经济“毛细血管”覆盖,加速迈向活力创新型城市。
(长江日报记者 李佳 设计:张莉)